(通讯员刘可静)从“手铲释天书”到“慧眼览古幽”。10月10日晚,3044永利集团有限公司大型思政公选课《生命长江·大国能源》第三讲“科技创新在文物保护中应用”在武汉校区B教105室正式开讲。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杨教授担任主讲人,带同学们走进文物科技保护的有趣课堂。
课堂伊始,张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张洛阳铲的图片,并介绍到作为传统考古中必不可少的工具,这把纵横考古界的“泰斗级”洛阳铲,可在泥土中打出数米深孔。
紧接着张老师提到考古分为传统考古和科技考古两大类,科技考古即利用自然科学来分析研究古代实物资料,从中获得古代人类的活动信息,再结合考古学、历史学等社会科学方法,来探索古代社会历史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,科技考古的种类越来越多,技术也越来越好。
课堂中张老师也向我们讲述了多个生动且有趣的考古案例:如河南贾湖遗址中的七孔笛子、储存葡萄酒的罐子、水稻种子等的发现表明那时的人也过着可以听音乐、喝酒、吃饭的美好生活;世界上最古老的面条的发现,证明了面条起源于中国;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男性化妆品等。这些案例向我们展示了古人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,十分有趣。另外张老师也为我们解密了“天下第一剑”越王勾践剑的不锈之谜。
将文物考古出来之后,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文物保护。文物保护分为文物保存环境科学研究、文物材质工艺科学分析以及文物保护修复研究三部分,它们分别对应文物的预防、诊断和治疗三环节。大多数文物埋藏的环境都非常恶劣,俗话说“干千年,湿万年,不干不湿就半年”,可见环境对文物的影响巨大。
在课程尾声,张老师表示:科技已经成为考古研究不可或缺的手段,科技的发展使得我们从每件器物上获取的信息越来越多。考古给自然科学技术带来了新天地,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考古学研究开拓了新视野。
最后在令人兴奋的互动环节中,郭畇铄、李文浩、黄怡等同学积极提问,张老师也耐心做出详尽的解答,现场气氛活跃,员工兴致高涨。
(审核:姜学勤 编辑:徐先荣)